无忧启动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系统gho:最纯净好用系统下载站投放广告、加入VIP会员,请联系 微信:wuyouceo
查看: 288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9-20 17:1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 要:当今时代是一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仅给人类生产与生活带来了应有的便利。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一系列科学探究的蓬勃发展。其中,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问题,就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当前,如何借助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做好计算机网络安全管理工作,成为相关人员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展开分析研究。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 防范技术; 意义; 应用策略;

  随着当今时代的发展,计算机技术运用在人类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在高新技术科研方面,还是普通人家的作息生活之中,随处可见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生产与生活的效率,我们应该更加大力发展相关的计算机技术产业。

  一、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研究与应用的有效意义

  计算机技术从本源上来说,是人类研究出来的一种数据的表现形式,或多或少都会因为种种主观或者客观的因素,使得计算机技术自身存在漏洞,所以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意义重大。

  ( 一) 提高计算机本身系统的安全性,防止数据损失造成的不必要危害

  人类在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相关的生产或者生活过程中,为了提高所使用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应该注重加强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使用。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一方面可以保证计算机本身系统的安全性,从而达到提高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的目的。同时在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措施的加强还可以有效保护相关的计算机系统,避免因为重要数据丢失而造成的不必要危害。这一点的意义对于有关国家或者地区经济与科研发展的科研项目至关重要。例如在关乎到国家或者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计算机技术使用过程中,计算机的操作者首先应该拥有过硬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同时在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过程中需要运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措施来提高计算机自身系统的安全性,从而使得网络黑客等不法之徒无机可乘。

  ( 二) 净化网络环境,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的发生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通过网络进行的相关生产活动也变得越来越多。同时日益增多的计算机网络生产活动也为不法分子提高了作案动机,使得网络诈骗、黑客商业间谍等现象屡见不鲜。要想从源头上遏制网络犯罪的发生,首先需要从净化相关网络环境做起。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就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一目标。人类在进行网络生产活动中使用计算技术的时候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加强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如果大家众志成城,一定可以达到净化网络环境,遏制网络犯罪发生的目的。其次除了思想上得到重视之外,我们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安装精确的安全交易监督软件,从而为我们的网络生产交易活动保驾护航。例如普通人家在计算机上使用淘宝软件进行网络购物的时候,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自身落入网络诈骗的陷阱。同时在进行相关的钱财交易过程中,应该在值得信赖的网上银行安全插件的保护下完成交易,从而达到保证计算机网络安全交易顺利完成的目的。

  二、目前主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与对其的初步改进措施

  人类在使用计算机技术完成相关的生活与生产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所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稳定性与安全性,应该从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做起,逐步完善与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与防范技术体系。在此过程中,首先应该认清目前主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从而达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目的。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可供读者进行相关的参考:

  ( 一) 电脑病毒

  2006年,熊猫烧香病毒突然爆发。该病毒依靠其自身传播迅速、危害巨大的特点迅速造成了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系统瘫痪。熊猫烧香电脑病毒的爆发仅仅是世界上千万种电脑病毒的冰山一角。这些种类各异,威力巨大的电脑病毒一旦发作,其给人类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所以电脑病毒是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人类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使用计算机网络,一旦沾染上电脑病毒,如果不做及时的相关处理,一方面电脑病毒会依靠其自身的破坏性,迅速将计算机网络中重要的信息数据进行篡改或抹除,从而给我们之后的生产与生活造成极大的损害。同时在另一方面,电脑病毒还能像真正的病毒那样,在计算机网络中迅速传播。长期如此,一传十,十传百,只需要很短的时间电脑病毒就可以造成大范围的计算机网络瘫痪现象的发生。为了及时完善计算机网络安全上的这一重大漏洞,人类需要进行“未雨绸缪”。首先在相关计算机中安装防火墙等安全防范软件,然后还需要安装相应的杀毒软件,从而达到防范与保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目的。

  ( 二) 黑客侵袭

  一些运用特殊的计算机破解技术通过非正常的手段与途径进入到他人计算机中窃取重要信息的行为叫做黑客侵袭,而这些人通常就被称作为“黑客”。从计算机技术发展壮大的几十年中,中外计算机网络黑客侵袭事件不胜枚举。这些网络黑客的存在给当今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了巨大的隐患。相关的计算机网络遭受到黑客的侵袭一方面可能会使黑客得到他们自己想要的信息与数据,然后这些黑客利用这些信息与数据继续进行网络犯罪。同时在另一方面黑客侵袭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之后,由于计算机网络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会使得之后的完善与修复工作难以进行,而这些网络黑客还有可能继续逍遥法外。所以黑客侵袭计算机网络给人类生产与生活造成的危害不亚于上文提到的电脑病毒。为了消除这一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重大隐患,相关的网络 p-o-l-i-c-e监督部门应该负起应有的责任。他们不断发挥自身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特长,最终尽可能地抵御网络黑客的侵袭。

  三、实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与措施

  电脑病毒与黑客侵袭作为两种对于相关计算机网络安全危害较大的计算机安全漏洞,我们在生产与生活中进行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中应该时刻注意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以下是几种实用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与措施:

  ( 一) 病毒防火墙的设立以及对病毒的及时查杀

  电脑病毒对于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个巨大的隐患。为了避免并且降低这一计算机网络安全漏洞的危害,我们可以通过设立电脑病毒防火墙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同时电脑病毒防火墙的设立不仅可以有效起到拦截电脑病毒进入计算机网络造成破坏的作用,同时病毒防火墙还可以对计算机网络潜在的病毒进行查杀,从而达到帮助消除电脑病毒威胁,共筑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目的。例如普通的计算机用户需要对自己的电脑安装相应的防火墙,通过利用病毒防火墙的防护与保护功能,以此来达到抵御电脑病毒危害的目的。

  ( 二) 不下载存在风险的插件并规避浏览一些容易存在隐患的网页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安全隐患也在加剧。一些不法分子将一些恶意插件隐藏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下载包中,计算机用户在下载这些网络下载包的过程中就使得这些恶意插件随之进入计算机用户的电脑,从而给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了不小的不良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计算机用户应该时刻保持警惕,不下载存在风险的插件并规避浏览一些容易存在隐患的网页,从根源上断绝计算机恶意插件的流通与传播途径,从而达到维护计算机网络安全环境的目的。

  ( 三) 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范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而言,计算机病毒具有较强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熟练地掌握和计算机病毒有关的知识,充分了解基本的防治技术和手段,能够在第一时间内发现病毒并予以清除,最小化损失。一般使用以下几种技术防范计算机病毒,如执行程序加密、保护引导区等等,监督并判断系统中是否进入病毒,以便于全面保护计算机。

  ( 四) 漏洞扫描及修复技术

  对计算机网络安全来讲,计算机系统漏洞会带来极大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定期对计算机系统漏洞进行扫描,确保计算机系统的安全、可靠性。倘若计算机不存在漏洞则没有问题,但如果存在系统漏洞,则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修复,以免被有心人利用。一般情况下漏洞修复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系统自身修复,一种是手动修复。

  结 语

  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了便利,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在另一方面也使得计算机网络安全受到安全漏洞的困扰。我们应该加强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最终达到共筑安全计算机网络环境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囡囡.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的研究和应用[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6).

  [2]张文斗.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及防范技术[J].福建电脑,2011(4).

  [3]杨永刚.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的影响因素与防范措施[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8).

  [4]刘东东.刍议新时期计算机网络安全风险及策略分析[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4(9).

  [5]周俊杰. 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防范技术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2015,12(19):64.
  [6] Luis P.Backfill. A Theory of Distribution Camel Structure[J].press of Caliph.0niaUniVersity,2001,21.  
  [7] Louis Stem and Ambary.Marketing Chillier.5thed.Upper Saddle Riving[J],yinghuiyun.com,prentice Hall,2003,14-15.  
  [8] Coughlin, Anent, Erin Anderson, Louis W. Stefan. El-Ambary. Marketing Channels (6thed)[M].Beijing: Tsinghai University Press,2001,20.
3#
发表于 2017-9-29 21:43:22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
发表于 2017-9-20 20:28:0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捐助支持|无忧启动 ( 闽ICP备05002490号-1 )

闽公网安备 35020302032614号

GMT+8, 2025-8-31 04:30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